每位女性在特殊时期总会感到不适,服用止痛药担心副作用,不服药又饱受疼痛折磨,究竟该如何应对?不妨尝试中医调理方法,下面一起来了解中医如何解决痛经问题。
中医调理痛经需辨证施治再对症下药。
1、寒凝血滞型:经期或行经前小腹冷痛,偏好温热,经量偏少,颜色淡或呈黑豆汁状,伴有血块,手脚冰凉。
治疗方案:理气行滞,化瘀止痛。使用膈下逐瘀汤加减。
2、气滞血瘀型:经前或经期下腹、乳房胀痛,经血排出不畅。
治疗方案:温经散寒,化瘀止痛。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。
3、湿热瘀阻型:平日下腹胀痛,白带黄色且有异味,经期或月经前后疼痛加剧,小腹拒按,经色暗红,黏稠或夹杂黏液,可能伴随发热。
治疗方案:清热除湿,化瘀止痛。应用清热调血汤加减。
4、气血虚弱型:月经量少,颜色淡质地稀,经后小腹隐痛,按压后疼痛减轻,精神疲惫,面色苍白。
治疗方案:益气养血,调经止痛。选用八珍益母汤加减。
5、肝肾亏虚型:经后下腹隐隐作痛或空痛,经少色淡,腰骶酸痛,头晕耳鸣。
治疗方案:滋肾养肝止痛。采用调肝汤加减。
此外,家庭中还可尝试一些有助于改善痛经的食疗方法,以下是几种推荐:
姜枣红糖水:干姜、大枣、红糖各30克。清洗干姜和大枣,干姜切片,大枣去核,加入红糖煎煮。饮用汤汁并食用大枣,具有温经散寒效果,适合寒性痛经及黄褐斑患者。
姜艾薏苡仁粥:干姜、艾叶各10克,薏苡仁30克。将干姜和艾叶煎取药汁,薏苡仁煮至八成熟后加入药汁继续煮至熟透。此粥具备温经、化瘀、散寒、除湿及润肤作用,适用于寒凝血滞型痛经。